杨红 | 让非遗唱出黄河文化的新声
今日看点
黄河川流不息千万年,流淌着中华文明永续不绝的血脉,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伴河而生、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保护、传承、弘扬黄河文化,非遗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,因其精神内涵、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,应该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承担重要的当代使命。
作者 | 杨红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系主任、副教授
丰富鲜活的黄河非遗
黄河之水天上来,灿烂的河湟文化尽显黄河源头的质朴,民族融合,多元融通,孕育了格萨尔、土族盘绣、花儿、河湟皮影、热贡艺术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,同饮一河水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,守护着他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河流迂回曲折,在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与白河汇合,形成了壮美的九曲黄河第一大转弯,木偶戏、川江号子、自贡灯会、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等非遗项目与第一弯的胜景相得益彰。九曲十八弯是黄河甘肃段的特征,孕育了河西宝卷、秦腔、兰州鼓子、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、太昊伏羲祭典、洮砚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天下黄河富宁夏,黄河之水在银川平原孕育出了一片富足的绿洲,也孕育出了花儿、贺兰砚制作技艺、砖雕等非遗代表性项目。
天赋河套几字弯,几千年来,边塞文化、黄河文化、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在河套地区聚集、碰撞、融合、积淀,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河套文化,蒙古族长调民歌、蒙古族呼麦、那达慕、烤全羊技艺等便是河套文化的活态部分。
中原文化在黄河中游地区孕育,黄河影响着秦、晋、豫三地文化的形成、碰撞与融合。仅陕西一地,民风民俗就呈现出较大的差异:陕北是广袤的黄土高原,以窑洞和信天游为特色;关中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,土壤肥沃,是面食的王国;陕南是崎岖陡峭的秦巴山区,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,米饭是常见的主食。山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,高原内部起伏不平、河谷纵横,孕育了晋剧、莲花落、面食制作技艺等活态文化遗产。黄河自进入河南北部后向东流去,这里传承着河图洛书传说、豫剧、河洛大鼓、朱仙镇木版年画、钧瓷、少林武术等丰富多彩的非遗。黄河下游流速变缓,流经山东省菏泽、泰安、济南、淄博、东营等九个城市东流入海,黄河流域的文明与海洋文化在此地不断融合,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齐鲁文化。
黄河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,蕴含历史文化价值、精神价值、社会价值、艺术价值、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,在凝聚民族精神力量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方面,有着独特的作用。
天人合一的和谐密码
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。黄河流域内的非遗项目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对自然的崇拜、对山川草木的合理利用、与黄河水患的互动实践。
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,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,黄河沿线的居民们逐渐学会了利用身边的山川草木。史前,这里就出现了原始农业,春秋至秦汉时期,伴随着农业的发展,二十四节气(世界级非遗项目)被定入历法,农耕文明趋于成熟。先人们智慧地利用黄河母亲赐予的自然资源,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大自然带来的充沛灵感,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,也孕育了世代流传、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和活态遗产。比如黄河澄泥砚以黄河故道沉积的泥土为原材料,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,为之赋予了二次生命。
中华民族的历史亦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,其间产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,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、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,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深深期盼。河曲河灯会是晋、陕、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,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,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。活动开始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,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,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,消灾免难。晚间,河路社、渡口社、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,追悼亡灵,祈祷平安。
这些流传下来的先人们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智慧理念、实践精神及其文化艺术表现形态,对我们深刻认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科学、历史地认识并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。
非遗新生的时代价值
汤汤大河,涓流万户。黄河自西向东,流过了生活的千姿百态,最动人的是黄河岸边万家灯火的勃勃生机。
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的阶段,非遗自身存续和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。它的现代转化和利用,能够为传承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、改善和提升黄河流域人民生活质量,发挥重要作用。
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。这些地区,由于交通和自然原因,经济不发达,却往往是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,富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,这些非遗成为流域内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。如甘肃省,把“非遗+扶贫”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,建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,吸纳就业4700多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、2246人。
白居易笔下的“带缬紫葡萄”自贡扎染,起源于秦汉时期,流传于巴蜀之间,最早采用纯棉制作,现已发展至棉、麻、丝缎等各类纯天然织物和皮革制作。自贡扎染在传承古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经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总结,整理出绞、缝、扎、捆、撮、叠、缚、夹等数十种扎缬手法,形成了自贡扎染的独特工艺。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,其色彩斑斓、扎痕耐久,扎染纹样具有从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的工艺效果,极具地方特色。
老手艺新物件、老曲调新曲目、老传统新民俗……今天,结合当代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取向,越来越多的黄河流域非遗资源应用于旅游、教育、家居、服饰、日用、养生等当代生活场景之中。
依河而生的人们正不断汲取着黄河的养分,让古老的非遗以新生的形象传递新声,让民族的记忆以古朴的韵味焕新生活,让河韵长久地绵延存续,流传后世。
往期 · 推荐